欢迎来到电动三轮车网

有需求难盈利? 揭秘电动汽车移动充电市场困境

  2017-07-26 阅读:1481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车辆充电的需求量和应用场景也更为复杂。在实际充电场景中我们发现,除去充电设施铺设不足问题,固定充电桩还存在诸多无法应用的黑色地带。

移动充电具有高度灵活性,适用于诸多充电桩无法应用的场景。因此在电动汽车发展及市场需求下,移动充电作为重要的充电补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采纳应用,一些专门提供移动充电的服务平台也开始出现。

然而,一边是摆在眼前的市场需求量,另外一边移动充电却陷入了发展困境。由于移动充电成本投入大,资金回笼慢,运营难,大部分企业创建移动充电服务体系,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充电需求,并没有面向市场,而少数面向C端用户的平台则面临难以盈利的尴尬处境。

因此,电动汽车移动充电进入了有需无市的发展怪圈。

市场需求逐步加大

移动充电是指充电桩等固定充电方式之外的充电形式,目前市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带有蓄电池或者柴油发电机的移动补电车;另一种是推拉式的“汽车充电宝”。

移动充电适用于诸多充电桩无法应用的场景,例如,配电设施不完善,无法安装充电桩的老旧小区、景区、高速路等盲点区域,以及电动汽车紧急救援补电、充电高峰期、充电桩车位被停占的情况。

除此之外,移动充电还具有四大市场优势:第一,解决电动汽车续航焦虑,提高车辆的使用率;第二,摆脱场地限制,为更多的车辆充电,从而消化了固定式充电设施存在的过剩产能;第三,在电价谷期充电,在电价峰期放电,能降低车辆用电成本;第四,消化退役动力电池,形成了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的闭环可持续利用。

基于实际的充电需求以及移动充电的优势,一些相关企业开始布局移动充电领域,例如新沃运力、北汽新能源、万帮新能源、普天新能源、万尊新能源等等。其中,新沃运力从2016年成立以来,旗下移动补电车的数量已经增加至1000台。

企业的入局从侧面证明了电动汽车具有移动充电的市场需求。业内专家也认为,移动充电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重要一环,并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优势,因此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移动充电规模和需求量也将随之扩大,市场可期。

在去年的百人会论坛上万帮新能源邵丹薇也曾表示,移动储能充电和移动救援储能车将会是未来充电设施的两大技术分化方向。

盈利难,商业模式难成型

由上可以看出,电动汽车移动充电确实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可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移动充电市场不容乐观。

自电动汽车推广之初,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续航不足、充电设施不足不便利的问题,就创建了移动充电的部门和平台。然而, 2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移动充电却还没有形成商业模式成型。大部分企业建立移动充电平台,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充电需求,而为数不多的面向市场的移动充电服务平台也存在盈利难的困境。

高工电动车网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了解到,移动充电的市场难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设备采购成本以及运营成本高,资金回笼慢,电动汽车移动充电市场难以盈利,因此大部分企业宁愿“自给自足”也不愿意面向市场;另一方面,移动充电市场分散,投入大却难以操作,而且移动充电的市场糅合交互,无论是车企、车辆运营平台、充电桩企业还是物业都只覆盖一部分领域,因此运营主体难确定,难以形成市场规模。

从经济角度考量,不难理解企业的抉择。以汽车移动充电宝为例,当前电池成本约为1500-1600/Wh,因此一台45度电的移动充电宝成本将近7万元,如果按日均6次的使用量计算,单台设备每日包括用电以及服务费营收不足200元,还不足以支付人力及用电成本。

移动补电车的成本投入更大。据某知名运力公司移动充电的站点负责人透露,该公司一台移动补电车的采购成本至少需要50万,而一台100度电的移动补电车每日可以为4-5台车辆提供补电服务,以单次80元营收计算,每台移动补电车日营收为400元左右。而据该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为移动补电车配置了专门的司机,而且是两班倒的形式,因此单车人力成本至少300元,在除去用电成本以及移动补电车本身所耗油电,该移动充电平台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投入大,收益慢、市场散、运营难,这是移动充电目前面临的4大难题。不可否认,移动充电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不同的细分领域未来有商机可寻,不过目前还需要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不然这极可能是一个赔钱赚吆喝的买卖”一位曾经试图采购汽车移动充电宝的充电桩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高工电动车网。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电动三轮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