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电动自行车尚属朝阳产业的井喷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电动车企业超过2500家。到了2013年,整个电动车行业发展逐步进入顶峰,全行业产量完成3695万辆。自2014年以来,电动车产业发展进入拐点,产量同比下降3.9%。在原本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电动车企业中,有2/3都没能挺过市场残酷的洗牌,就此湮没在历史之中。
存活下来的这700多家企业也并非就此一路坦途,它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只会比以前大。据中自协调研显示,全行业今年上半年完成产量同比下降约10-15%,电动车市场已趋向饱和是所有企业们必须直面的大环境问题。
在这七百多家企业中,除开屈指可数的几家行业“带头大哥”,剩下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对它们来说,电动车市场整体的不景气尚且不是唯一困境。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动车产业的集中化进一步加强,行业中的几家大型企业在积极谋求转型和扩张的同时,也慢慢挤压着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留给众多中小型企业瓜分市场“蛋糕”一年比一年少。
不仅如此,对这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除了行业的“内忧”还有不容忽视的“外患”。电动车市场几年来高速发展的势头,已经让它变成了一个新的“围城”,城内对市场现状知根知底的企业都想突破城墙,去做跨界的产品闯出新天地;围城外的企业却又一直想挤进来分一杯羹。这一现象在南京展上表现地尤为明显,原本专做电池的企业带着电动车来参展,原本做轮胎的也在研发车型,甚至有些专做把手和避震的企业都忙不迭地产出二轮车。
从行业资历和产品质量上来说,这些零配件起家的企业涌入市场之后并不会对现有几家大型企业产生冲击,真正受到影响的还是庞大的中小型企业群体。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中小型电动车企业都有一些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价格战
从去年开始,以雅迪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将未来几年的战略方案定位为发展高端市场。许多人就此预期,大企业进军高端将给中低端市场腾出一大空缺。为了提前抢占市场,不少中小企业就此打起了价格战。
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越演越烈,战线也越拉越长。从表面上看,电动车短期的销量的确火爆一时,工厂也借此减轻了今年的库存压力,但它实质上是对电动车市场一次严重的透支。
原本准备明后年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因看到优惠力度喜人,最终决定在今年把这批降价销售的电动车收入囊中。而对普通家庭来说,电动车的更新换代又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长期过程。这就意味着未来两三年的电动车销量将受到此次价格战的持久影响,抢占市场盲目降价的恶果最终还将由整个中小型企业群体共同分摊。
抄设计
今年什么卖得好就山寨什么!
这种山寨现象并不是电动车行业独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制造业的一大“国情”。
中国电动车网记者在本次南京展做了一个现场小调研:
某家中型企业展区陈列着一辆外观颇为亮眼的迷彩车型。
据悉,这款车的销量在该企业内部统计数据中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说是本年度的明星车型之一。因而记者一时兴起,就在这个中小型企业聚集的六号馆四处逛了起来,想找找有没有类似的设计。
没想到仅仅这一个展馆,就有不少设计雷同的车。有些企业共同运用迷彩元素,产出造型相似的车型,这种模仿行为我们暂且不提。但以下几款连外观设计的细节部分都做到了严格的“复制粘贴”,的确是非常明目张胆的山寨行为。
业内甚至有人戏言,不被抄袭的车是卖不出去的车,山寨才是检验销量的黄金标准。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一笑置之,但记者认为这种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现状,其实有着更为深远的不良影响。原本致力于原创的企业,一旦做出了优秀的作品,就立刻被无数企业争相模仿,甚至根据偷拍的谍照赶制同款车型抢先推向市场。这样一来,原创的价值就被大大削弱甚至抹除了。设计的首创企业根本无法、也无处去证明自己。长此以往,那些坚持原创的企业无力再负担设计成本之后,要不就被残酷的市场淘汰,要不就只能抛弃原创精神加入到山寨大军中去。
到最后,原创的作品只剩下几家大企业有能力推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否随波逐流,都将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山寨货的不良印象。
仿理念
今年,所有新兴行业最流行的概念要属“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简单说就是互联网+某某传统行业=互联网某某行业。针对电动车行业来说,前有新日MIKU,后有台铃云电动,几家龙头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电动车“互联网+”,迎合时代潮流争做最优质的智能化电动车产品。
智能化的潮流果然引来了不少中小型企业的跟风而动。南京展现场有不少小企业都敢打着“智能车”、“互联网+”的旗号宣传。记者凑上去稍一打听,发现有几家倒是真的开发出了一些界面简单的APP,但使用过程中伴随着极差的用户体验,一直围绕着防盗功能做一些文章。
作为一家普通的中小型企业,盲目跟随大型企业去搞互联网+或者纯粹把智能车当成噱头是不可取的。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交互,具体到行业可以归纳为车与人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最终达到构建生态融合系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车型与平台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人际交互也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顾客基础之上,最后还必须搭载更加细致和实时的售后服务,只有同时完善了这几个方面,才能优化一台智能车的使用体验。用户基础薄弱,资金与人才储备较少的中小型企业去跟风开发“互联网+”,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那么,没有大企业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中小型企业该如何杀出重围,做好自己的品牌?
本网记者通过南京展的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发展方案:
优质化
南京展上有一家中型企业让记者颇为欣赏,它的展区布置完全是一个电动车性能测试的实验室,直观地让观众感受这家企业所产车型拥有过硬的品质。
说到底,消费者对于一家电动车企业最重要的考量依据还是质量和服务两方面。纵观所有跻身大牌的企业,每一家在草创之初都是现做质量,后做数量。
真正质量过关的电动车,无论未来市场的风浪有多大,都不会被埋没。
地域化
中小型企业想要在全国市场上崭露头角是非常不容易的,步子迈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容易因为自身基础薄弱的原因导致失败。
因此缩短战线,把投向全国市场的眼光重新放回有基础的区域性市场中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企业以自身作为基站,辐射到周边的市和省,集中人力物力稳扎稳打地开发区域市场。
作为本土企业应该比外来的一线大牌更了解当地电动车的实际需求,究竟是需求豪华车型的消费者更多,还是简易的车型更有市场,本地消费者更关注外观还是续航。这都需要做好细致的区域调研,才能产出合适的车型。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求一举成为全国一线产品,只求稳步晋升为区域一线产品,或将成为一条靠谱的生存道路。
专业化
每一家企业要发展壮大,都要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而对一家电动车中小型企业来说,盲目扩大产品类目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此“蒸发”。
因此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产品应该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大支点。
在南京展上,记者见到了几家致力于开发特种车的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是作为农业劳动工具,还有的企业推出了专门的外卖用车、邮政快递行业用车等,甚至还有一家专做电动轮椅的企业。
这些特种车是中小企业的优势产品,在这些细分的特殊领域内,一线大型品牌也不能掩盖这些技术扎实的中小企业的光芒。因而特种车将作为最坚实的船锚,帮助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生存下来。
因而,中小型电动车企业的生存之道应该是“接地气”,而不是盲目跟风大企业去做“高大上”的产品。只要做到抓质量、抓区域、抓优势,企业的未来必将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