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建设这么多充换电站和充电桩,会不会以后成为摆设?要知道,5年前,郑州已经建设了一批充换电站和充电桩。两个充换电站,除了一个只为30辆电动公交车服务,另一个成了摆设;40余个充电桩,至今一个也没有用上,原因是没有电动汽车来使用。
看这形势,是配套设施跟上了,但没有电动汽车来跟它玩,问题出在了哪儿?似乎是电动汽车的数量远远不够。不过,郑州市提出,至2015年底要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000辆,数量说得过去了,但郑州的电动汽车前景,不会再出问题了吧?这个不好说。
浏览电动汽车的新闻,说2014年特斯拉在中国很火,但市场表现并不那么拉风。原因何在?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都差不多:价格太贵,性价比不高;国内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里程无法得到保障;充电麻烦且时间长,时间成本太高。这就是目前所有纯电动汽车都面临的充电设施、充电时长和续航里程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目前很难得到技术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寄望于充电设施建设了。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如果电动汽车产业是枚硬币,那么车与充电设施就是它的两个面。现在终于铸好了车这一面,但产业的重心却要从“车”向“桩”转移。结果就是,车企们铆足劲儿开卖之后,却发现还得帮客户解决充电这个本不应该由自己接手的问题。这感觉很像一个人苦练了半年投篮,却发现篮球赛之后,还要加赛用脚踢的足球。
这个比喻说明了,电动汽车产业并非是电动汽车企业一家的事儿,其发展涉及消费者、汽车制造商、电池制造商和电力供应商等各参与方的利益之争,而且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尤其是在充电设施建设上。
具体而言,首先,电网公司与汽车企业在充换电站的建设上存在争论。是优先发展纯电动车,然后配套建设充电站;还是先把配套充电站建好,以吸引用户购买纯电动汽车。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使得目前的充电站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纯电动汽车产业停步不前。其次,汽车企业和电网存在电池运营模式之争。电网公司主推“换电”模式,汽车企业更乐意推“充电”模式,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此外,建设充电桩等还涉及物业部门、土地部门等诸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政府部门出面来解决。
目前,郑州市计划年底建充换电站4座、充电桩800多个,起码在充电设施配套规划上,有了不小的力度。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赖于大量的工作来保证。比如,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基于优化博弈的电动汽车运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如何使得充电设施效益最大化?等等。
电动汽车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要想它在郑州的大街上很拉风,不是建几座充换电站、充电桩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做的还有很多。任何一个环节落下,比如电价定价不合理、位置选择不恰当等,都可能让它拉风不起来。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