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连续保持10多年增长的行业,中国的电动自行车行业正处在转型的当口。
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老百姓出行不可能都依赖汽车,电动自行车是有力的补充。但目前电动自行车行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仍旧突出,同质化、低端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也仍未根本改变。”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其布局、生产方式、产品消费以及产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转折期的新契机。
在智能化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现实背景下,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升级也成为了行业的共识。
行业整合在即
来自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已连续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来,年产销量都超过3000万辆,去年更是达到了3505万辆。据最新测算,目前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1.62亿辆以上。
“如此多的电动自行车行驶在中国的马路上,这是一种中国特色。对于乡镇、农村和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来说,电动自行车仍是主要的代步工具。”马中超对记者说,同时因为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电动自行车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不过,目前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情况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把重点放在低端产品上,同时仍停留在价格战的时代。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过低、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依然存在。”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刚认为,“这也让外界认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就是一个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电动自行车行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必须跳出这个行业印象,走智能化道路。”
“行业标准不统一、电池安全性不高、企业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城市政策限制等因素将阻碍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电动自行车行业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于1999年正式实施,距今已有14年,仍未更改。当时仅有生产企业20多家,年总产量不足15万辆。而到目前为止,电动自行车行业规模已经是1999年的200多倍。
“新国标从十年前启动修订至今,曾先后出了十多个修订稿,出台时间也不断被推后。目前标准修订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新国标也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希望各部委能够给予重视,争取春节前后发布。”马中超介绍,按照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建议,希望国内电动自行车企业保留在80家左右。
智能化或成为突破口
“我们已经探索将同步变频电机、新动力电池、GPS卫星定位等方面运用到电动自行车身上。最近还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约,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嫁接引入中国航天的品质管控、新技术和新材料,包括用于电机控制的精准化方面等。”胡刚说,智能化是电动自行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
马中超也对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趋势给予肯定。他认为,智能化将带给电动自行车行业一些颠覆性的变化。“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变革,需要有更多像新日这样的电动自行车龙头企业率先做出改变。”
不过,智能化电动自行车的价格问题则是消费者除性能之外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萧函认为,智能化电动自行车将普通电动车的各项功能升级改善,实用性、高效性大大提高,但成本较高却是智能化电动自行车无法回避的问题,售价方面很可能无法在短期内下降。
“这要看我们合作的航天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成本了。如果有好的政策支持、并且有更多的企业共同分享一项航天技术的话,那么我们利用这项技术的成本就会降下来。”胡刚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强调,智能化电动车更注重进行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比如‘尿不湿’就是根据美国宇航员的用品演变而来的,但‘军转民’后的‘尿不湿’非常实用,又有多少消费者会认为‘尿不湿’太贵而不用呢?”
马中超也对记者表示,电动自行车发展到智能化阶段,打的就不是价格战了,而是技术差异战。“只要老百姓觉得是好东西,即使价格偏贵,他们也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