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的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自行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期待借自行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有效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公交优先已成为城市管理共识取向,但也应该看到,城市公交远未实现全覆盖,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的小街小巷,仍然是城市交通的死角。
交通拥堵同样曾是让众多发达国家困惑的顽症,而他们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恰恰是推广自行车交通。荷兰的自行车总体规划明确提出:“5公里以下的出行尽可能放弃机动车而改用自行车;从家到轨道交通车站,自行车是最合适的交通工具。”经过长时间发展,荷兰已形成了3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络。法国巴黎目前也正在打造全球首个“自行车城市”。
对于国人来讲,自行车是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它无污染、噪声低、出行方便,有路的地方就可以畅行无阻,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我们曾以“自行车王国”的称谓而自豪,然而,在城市的发展扩张进程中,自行车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重新将自行车视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对城市交通治理观念的一种纠偏。自行车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于个人方便,对社会有利,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前不久,徐守盛省长在株洲街头骑自行车的举动,立即引来舆论的一片叫好。
自行车纳入公交体系值得期待。当然,将自行车纳入公交体系,需要各方配套措施的跟进,例如,道路规划中优先考虑建立自行车专用车道;倡导短路程出门优先使用自行车的出行理念。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配置公共自行车,建立发达的公共存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