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电动三轮车网

低速电动汽车难解发展之窘

  2012-04-21 阅读:257

近日,虽然“将低速电动汽车作为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过渡阶段车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未来发展之路却将充满崎岖。

 

看起来很“美”

 

当比亚迪等知名新能源电动汽车还处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况时,低速电动汽车却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及县城销售逆市飘红。低速电动汽车的优异表现,让众人似乎看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新的发展方向。

 

“低价、使用成本低、入门门槛低”,是众人选择低速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

 

5万以下的超低售价,百公里耗电费用不超过5元的使用成本,比目前在售的同等价位的汽油车节省成本,这点毋庸置疑。而相较于电动汽车市场上动辄6位数以上的高额售价而言,这类“三低”低速电动汽车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低速电动汽车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城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得越来越多的业内人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表示:“我认为,现在城市中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的主要用户,将来可以升级换代为使用低速电动汽车。”

 

然而这看似非常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低速电动汽车,除了要面临所有电动汽车都要面对的电池技术不成熟、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难题,它自身还存在诸多瓶颈亟待解决。

 

难掩的尴尬

 

由于低速电动车行业标准的缺失,国内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异常混乱,低速电动汽车的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也存在难掩的尴尬,表现有三:制造简单、生产技术水平低、车辆操控简单与安全系数较低的尴尬。由于国内还没有出台这类车型的标准,因此生产厂家们大都参考欧盟、日本等国的标准设计,即同时满足车身尺寸小、车身重量轻、最高时速低等条件。由于此类车型在欧洲不必参加NCAP碰撞测试,不必安装气囊。所以其安全性低能是购买此类车的消费者的最大顾虑。

 

节能环保与电池低价欠环保的尴尬。低速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谋求汽车低成本造价,目前,在售的低速电动汽车主要采用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却低能低功率相对污染较高的铅酸电池。

 

在造车却无造车资质的尴尬。目前,由于制造低速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前身,多为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电动自行车和电池制造商等无造车资质民营企业,所以其生产的低速电动汽车不能进入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因此不能上牌,原则上也不能上路。

 

亟待“正名”

 

虽然低速电动汽车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城的表现优异,但却难掩“无名”的尴尬。从国家即将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媒体和业内人士就猜测低速电动汽车将被列入补贴范围,近日,有消息称,低速电动汽车将有望被列入工信部研究制定的《“十二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鼓励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种类之一,被获准上路行驶。

 

此类国家要为低速电动汽车“正名”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直到目前为止,除了山东聊城、淄博、滨洲等地方政府为低速电动汽车开了绿灯——不仅准其上路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给予这类车“免上牌、养路费”等优惠政策之外,国家却迟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并为其身份“正名”。

 

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低速电动汽车目前也只能止步于二三线城市及县城等边缘地区销售,难以在一线城市等主流区域有所作为。虽然当前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一些县城乡镇,小型低速电动汽车的使用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却鲜少有人关注。

 

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一些低速电动汽车的制造商通过参加一些大型车展,以增加在一线城市的曝光率。第六届北京国际纯电动车展上,锦州万得等几十家企业的低速电动汽车与一汽集团、东风日产等知名品牌的电动汽车同台参展。虽然这些低速电动汽车企业为了谋求更广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这类无“身份证”低速电动汽车无法进入一线城市的汽车市场。

 

发展之路

 

由此看来,低速电动汽车要想取得更加宽广的市场发展空间,取得国家的支持是当务之急;提高低速电动汽车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系数,研发既节能高效又低成本的电池是整个电动汽车,包括低速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国内巨大的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可以预见,在国家出台相关标准之后,那些具备电动汽车制造技术的汽车商,其凭借成熟的造车经验和品牌知名度,将成为无造车资质的低速电动汽车最大竞争对手。而对于那些有造车资质无电池发展技术的汽车商,与目前在低速电动汽车市场上已占据一定市场空间,但无造车资质的企业携手造低速电动汽车,不失为两者共赢的发展之路。

 

此外,相对成熟的国外低速电动汽车市场,也为国内低速电动汽车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据了解,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已经出台了有关低速电动四轮车的管理法规,这类车型已经可以上牌。目前,不少低速电动汽车已接到来自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定单。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电动三轮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