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电动三轮车网

王传福“一切皆是纸老虎”

  2012-04-21 阅读:410

0908

 

比亚迪的掌门人王传福,超级自信,近乎狂妄,敢于颠覆。他用了短短八年时间,将一个只有不足20人的小作坊打造成世界第二大手机电池的生产商。如今,“电池大王”要做“汽车大王”,准确地说,是“电动车大王”。这一次,他还能成吗?

王传福,比亚迪年轻的掌门人,人称“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他对技术极为痴迷,逆众人之意造汽车、造电动汽车,还宣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汽车行业老大。
 
    颠覆者大多具有疯狂的气质,都不循常理,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王传福正是如此。在他眼里,“一切皆是纸老虎”,一切都可以颠覆,一切都可以改变。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07年8月9日,在深圳龙岗,比亚迪坪山基地落成,基地面积达180万平方米,共削平了30多个山头,填平了120多个鱼塘,挖出了750万立方泥土;基地内配有发电厂和56座生产厂,数万名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比亚迪第二款新车F6也从这里走下装配线,正式亮相……看着这一切,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不免豪情大发,放言比亚迪在乘用车领域2015年要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如此豪言,一时间震惊业内外。

在坪山基地落成的十二年前,29岁的王传福刚刚辞去国企安定的工作,和十几个创业伙伴在深圳莲塘一个破旧的车间里敲敲打打。那个破旧的车间几乎是他们全部的活动场所,白天搞研发,晚上打地铺。这是王传福创业的开始。对于辞职,王传福表示当时并没有犹豫,坚定自己能行。当他向表哥吕向阳借钱创业时,吕向阳难以理解,“你是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冒险下海呢?”王传福执拗地坚持,“我是研究电池的,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哥大风行于市,王传福看准了手提电话电池是个新兴的大市场。恰巧在这时,日本宣布将不在日本本土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决定生产镍镉电池。尽管困难重重,但王传福还是坚定地投入镍镉电池的生产,并在1995年底获得了当时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订单。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全球电池价格暴跌,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飞利浦、松下等都转向比亚迪采购电池。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就成为了电池行业的领导者。

随后,比亚迪介入技术难度较高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生产。这两个领域同样是日本企业的天下,一个成立仅三年的小公司要挑战三洋等世界巨头,不免让人笑话,但王传福还是做了,并且获得了成功。现在,比亚迪的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均已占到第一位,比亚迪成为世界排名前两位的手机电池制造商。

电池行业的发展空间毕竟有限,雄心万丈的王传福想找个大行业做。做什么呢?“想来想去,只有汽车。”这是真正的大行业——行业门槛高,投入巨大,风险更大。赞成王传福投资汽车业的人微乎其微,公司不少高层都打起了退堂鼓。2003年初,王传福在决定介入汽车产业前,征求20多个股东的意见,大家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许多人心里是不赞同的。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就是坚定的反对者,“风险太大了,进入汽车这样一个全新的行业,前面又有欧美日韩那么多优秀的对手,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夏治冰一直劝王传福放弃。

除了内部的反对,外部的压力更大。听说比亚迪要造汽车,许多投资者感到莫名的恐惧和愤怒,纷纷给王传福打电话质问。一家美国基金公司给王传福打来电话,表示,如果王传福坚持造汽车,他们将大量抛售比亚迪的股票。事实上,很多人也是这么做了,比亚迪的市值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30多亿港元。

王传福并不为压力所动。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他认为,没必要对造车产生“技术恐惧”,“信念坚定就一定能赢,犹犹豫豫就会把机会耽误掉。”王传福造汽车的决心异常坚定,他对许多投资人表示,“我下半生就干汽车了”。他买来大量汽车方面的书籍,一头扎了进去,他要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然后“开足马力”发展。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入主汽车业。

尽管许多人对王传福造车表示怀疑,但比亚迪推出的首款车型——比亚迪F3却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年销售10万辆,为比亚迪在汽车产业的发展打响了第一枪。随后,比亚迪又相继推出了F3R、 F6等车型,在汽车市场基本站稳了脚跟。

王传福并不满足于此,他真正的梦想是要生产电动汽车,颠覆世界汽车行业格局。他宣称,“对于我们来说,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

王传福超级自信,近乎有些狂妄。

对所谓的技术难题,王传福没有丝毫的恐惧。刚刚创业,他就投入生产电池的核心部件电芯这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对造锂电池、造汽车,他从来没有感觉胆怯。王传福的创业伙伴孙一藻就曾表示,“我们从不对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要有一种舍我其谁、一定能赢的勇气。每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

在管理上,王传福同样不随波逐流,他公开表示对任何管理书籍都不感兴趣,认为管理书籍难以解答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即便是中央电视台请他与被许多中国企业家奉若神明的迈克尔·波特和杰克·韦尔奇同台对话,他也懒得理会,“迈克尔·波特是谁啊?”“杰克·韦尔奇是谁啊?”“我知道我的企业是什么样子,我知道该如何领导比亚迪。”相比专家,王传福更相信自己。

对于自己创业的成功,王传福表示,“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冒险精神”,许多时候不在于你能不能干,而在于你敢不敢干。

“山寨功”破技术壁垒

让比亚迪走红的F3一经推出就招致非议,认为其“山寨”痕迹严重。比亚迪F3与丰田花冠,二者外形极为相似,而且,比亚迪F3的零部件甚至还可以和丰田花冠通用,以至于有人把比亚迪的标志撤下来,换上花冠的标志。

对此,王传福并不避讳,但他把这种模仿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如F3,我们参照了一些国外公司的优秀品牌,我们使用它的非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F3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它的设计好。”

除了F3模仿了丰田花冠,比亚迪随后推出的F0与丰田AYGO的外形也很相似,比亚迪F6和丰田凯美瑞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比亚迪汽车的价格却比丰田类似车型便宜一半以上。

对此,丰田甚感不安,把比亚迪F3买来研究,为什么比亚迪能造得如此像,而价格却那么便宜?许多人认为丰田会起诉比亚迪,但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虽然学习别人,但并不会惹上官司:“我们的车没有任何专利问题,我们把其中涉及的专利全部改完了,一条条地改。我们的确大量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但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规避。”

在攻破专利壁垒上,比亚迪有许多聪明的办法,“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五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五个方面都很相似,你就可能侵权,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就算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我们把头一换、尾一换就没有谁的专利了。”难怪许多人经常会有疑问,为什么国产汽车脸都长得不错,而屁股却很难看?原来脸都是别人的,只有屁股是自己的。

在比亚迪内部,设有一个知识产权部,有一百多人,专门监督各事业部,提醒他们用的哪些技术是别人的专利,需要规避。据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如果想用一种技术,先看有没有专利,有就调整、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我们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事实上,索尼、三洋都曾将比亚迪告上法庭,最后都是比亚迪取得了胜利。

尽管模仿给比亚迪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但王传福也认识到模仿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以模仿产品为目的,以最终掌握开发平台为目标。”

人多力量大

除了“山寨”产品外,比亚迪还“山寨”设备。创业之初,王传福决定生产电池,但一套生产线动辄几千万、上亿元,比亚迪根本买不起,而且人家还不卖。怎么办?自己造!“我们是学技术的,方法还是可以探讨出来。早期没有自动化设备的时候,很多产品不是也可以做出来?”于是,王传福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还原成半自动化加人力的“小米加步枪”式的生产方式,将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这样的土办法不仅解决了生产问题,还能节约大量资金,降低生产成本。

从电池到汽车,比亚迪“山寨”设备的模式仍在延续。王传福表示,比亚迪现在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开发。不仅是电池生产设备,手机部件甚至汽车的许多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比如汽车的模具,比亚迪都是自己生产。现在,比亚迪每个产业板块都有一个制造非标准、半自动化设备的团队,专门负责制造设备。

对于比亚迪的模仿战术,我们可以称之为“山寨功”,但王传福认为这应该被称为创造性模仿,“早期企业资金困难,模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比亚迪的车间里,十几条生产线一字排开,每条生产线都有六七十米长,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练的工人,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夹具,快速而准确地做着焊接、贴标签等工作。比亚迪有上百个这样的生产车间。来参观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在一起工作。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三洋、索尼来参观后,更是感到恐惧。

三洋、索尼等厂家的生产车间都配有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只有少数几名工人操作。与比亚迪相比,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常常一条生产线就要上亿美元。比亚迪没有足够的钱,只能想土办法,把自动化生产分解为一个个工序以及若干个工位,通过自制设备和廉价的熟练工人来完成。

王传福表示,“我们现在有1万多名工程师,10万多名工人。今后工程师数量要达到3万以上,工人数量要达到30万~40万。我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心里是有底的。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我就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因为汽车的绝大部分工序还是靠人去做的。中华民族的勤奋和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王传福这种运用海量廉价劳动力进行高技术产品的制造,是典型的“人海战术”。人多力量大,王传福把这种中国特色工业制造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技术狂人”要革传统汽车的命

2009年1月12日,北美国际汽车展在美国底特律盛大开幕,比亚迪首次进入主展厅。比亚迪展出了其双模电动车F3DM以及纯电动车E6,刚刚投资比亚迪的巴菲特也到场助阵,吸引了不少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对比亚迪进行了专题报道,介绍了比亚迪的电动车。在当前能源短缺的情况下,电动汽车成了许多人的希望。

王传福曾公开表示,他宣称的2025年成为世界汽车行业龙头并非痴人说梦,因为他掌握了颠覆性的路径和颠覆性的技术。

首先,比亚迪将其造电池的“人海战术”和“山寨战术”移植到了汽车生产上,这种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的生产模式,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其次,在技术上,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具有强大的颠覆性。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藤本隆宏曾表示,“将来改变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将是一种彻底改变目前内燃机系统驱动的能源或者技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瓦格纳也坦言,“我们会看到目前使用的内燃发动机将大部分被淘汰,这在我三十年的汽车业生涯中将是从未有过的感受。”

王传福表示,世界将进入一个电动车时代,内燃机时代即将走向结束,所有内燃发动机汽车生产厂所运用的那些技术将被终结,如四轮驱动技术、变速箱技术、燃油喷射技术等将变得毫无用处,因为电动汽车并不需要这些东西。这对于世界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用王传福的话说,电动车对传统汽车的冲击就像“电子表对机械表的冲击”一样强烈。

这种技术上的颠覆性变革不仅对比亚迪,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都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引领世界汽车产业的机会。“电动车技术对于一直缺乏传统汽车新技术的中国汽车业而言,是赶超欧美的一个很好的机遇。”王传福说。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乔梁乐观地认为:“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完全可能领跑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也表示,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地位,可能因新能源汽车发生巨大改变。

王传福自信满怀,“电力取代燃油,是汽车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的发布会上,他更是满怀豪情地宣布,“现在电动汽车时代已经来临,而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为了在这次新能源汽车大潮中走在前列,王传福不仅投入巨资研发生产电动汽车,而且亲自挂帅生产电动汽车。在2006年底成立的E6纯电动车项目组中,他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力图整合其两大核心业务,电池和汽车,从

而引领世界汽车行业。“在做电动汽车方面,我斗志十足,信心十足。因为我们进入汽车行业主要是造电动车,而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池是我们最擅长的,所以,我们坚信能把比亚迪先进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模式向汽车业移植,使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动。”

打虎者的“悖论”

王传福的创业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不按常理出牌,善于逆向思维,敢于进行颠覆性的变革与实践。“穿着草鞋”的他,斗倒了许多“穿皮鞋的”大佬,他更是用自己独创的“山寨”技术战略,打倒了许多技术上的“纸老虎”。

但是,对于创业之路颇为顺利的王传福而言,那些曾经帮助他成功的东西,比如超级自信、推倒重来的理念,可能也会成为比亚迪发展中的隐患。一个成功后更加自负的王传福是否会在企业搞“一言堂”?比亚迪在发展中是否也会过分自大?革命者打下江山后,如何建构新秩序,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变?这些都是王传福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不破不立,但立要比破难得多。

现在,比亚迪已经把“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口号喊出来了,“2025年成为世界龙头”的海口也夸下了,王传福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位上。所谓高处不胜寒,“穿皮鞋”并不容易。捅破“纸老虎”的人,自己也可能变为“纸老虎”,这是许多打虎者的宿命。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电动三轮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