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购车者在买车前,有这样一个习惯:看看路上什么车型多,就买什么车。为何这样?他们图的是维修方便,价格便宜,与朋友有共同的话题。
那么,尚且容许我们谈谈现在铺天盖地而来的“新能源车”,尤其是以“电动车”为主的这片新蓝海的前景。
首先,据Pike Research 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48%的美国人愿意购买单靠电池能行驶40里路的混合动力汽车。同样的调查也都显示,83%的人真正愿意掏钱买的前提是,这部车的价格仅仅比他们现在用的高出10%以内。这无疑就为新能源车设定了第一道“坎”,要车靓,又要车便宜,在实现大规模产与销之前,是非常困难的。
类似的调查影响了通用汽车在20世纪90年代末生产EV -1的决定。当时有一群人说会考虑租这种车,让通用汽车大受鼓舞,但据国外媒体不完全统计,那时最后就只有600人(包括加州和亚利桑那州)信守承诺。
消费成本似乎仍是主流消费者最看重的问题。据美国car.com曾做过一份调查发现:“40%有意购车的人都表示,如果燃油升至4美元/加仑的话,他们会考虑购买新的省油性汽车”可见,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对于如电动汽车等省油型汽车的销售来说,是个兴奋剂。
有鉴于此,政府燃油税政策或者是汽油价格均能影响电动汽车销售。
在高成本制造,低消费预算的背景下,国外车商,如何开拓市场?在政府推波助澜下,或许能打响头炮。据了解,国外凡购买一辆混合动力车,均能获得7500美元税收优惠,这有助于早期汽车推广,某些车商,如Fisker,Tesla在报价时,会包含这笔回扣(偶尔还会减去电池的费用)。但是,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汽车厂商还会那么慷慨,保留这笔回扣么?
此外,电动汽车并不是直接烧汽油,所需的汽油能量比内置燃烧引擎要少。但是电动汽车电池需要耗费大量的锂,而大部分车型是采用锂电,锂和制造成本较高的氢动力不同,其供应量并非无穷无尽的。
目前,锂最大的供应商是中国和玻利维亚,后者拥有多大540万吨锂,是美国的10倍。智利排名第三,有300万吨。
虽然中国资源相对丰富,但一旦电动车铺天盖地而来,那么如何处理电池而又不污染环境的问题,或许又将重提上议案。
在硬件设施,尤其是电池方面,亚洲有明显的优势,这要比美国等地要占优。在电池竞赛方面,美国的制造成本偏高,大多依靠其联邦政府的补贴,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显而易见,亚洲比欧美等占优势。
最后,将话题移到消费层面。电动车安静、省油,但如何充电是个问题。虽说现在一些新车标称可家庭充电,但如何开车回家充电又成了消费者另外一个顾虑。家住20楼,停车场没充电插座,怎么冲?家住1楼,有充电插座,充电安全吗?充电对电线的载荷有何要求,安全指标如何?充电接口是否统一,别开到了充电站,发现接口对不上?我们对新能源车充满期待,小至小小一台的手机充电,尚且有人担心充电过热?在铺天盖地的“低碳”风潮前,我们需要充满激情与期待,也需要那份冷清与规划。
虽然,摆在眼前有N道坎,包括通用、日产和福特等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都会同意,汽车电气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谈论哪个厂商能够突围而出成为技术主导者,依然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