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草案详文披露。业内人士去年就翘首盼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原计划在2010年底出台,但由于前一阶段各方面对新能源发展路线及相关标准和措施存在颇多争议,经过进一步调研和论证后,现《规划》稿不仅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而且对主要争议进行了梳理,并采纳了有关方面的合理意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获批在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及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未来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压力等难题将进一步凸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规划》,未来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投资将达1000亿元,可见政府大力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
此次规划界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范围,将涵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两个领域。此前,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社会各界一直有着激烈争论,在汽车行业内形成了“电动车派”和“混合动力派”两大阵营。
一些业界专家则认为,在几种技术方案都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贸然确定某个方案作为主攻方向,存在较大风险,更为稳妥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即通过市场自发秩序实现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和取舍。从去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主要向纯电动车倾斜,到此次规划提出的纯电动车与混合动力两轮驱动,混合动力被看作一项节能技术,并体现在《规划》的名称改变上,可谓是通盘考虑了节能减排目标、技术路线的可选性以及规避政策风险后的理性抉择。
《规划》中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是对此前饱受质疑的小型低速“山寨”电动车网开一面,提出要选择一些城市进行试点运行。主流观点认为,因为新能源汽车为我国提供了实现“弯道超车”的良好契机,有望借此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列,所以建议政府侧重于扶持高端电动汽车,其既是高端技术载体,也代表产业形象。然而,市场情形却是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冷冷清清,低速电动汽车颇受青睐。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专家认为,优先发展低速小型电动汽车更符合我国国情,更有利于电动汽车的普及,因为这种车性价比高,经济上可取,技术上可行,贴合消费群体的需求,最可能率先实现产业化。
在拥有市场优势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尽快通过合适的车型,将其转为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技术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高低端都有存在的必要,就当前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低端电动汽车打开市场,为高端电动汽车的普及打下基础。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发展高端电动汽车提升核心技术,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此次规划稿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争议进行了最后的界定,涉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分类、超级电容、电动车充电接口以及动力电池产品规格等内容。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既不利于技术创新,而且一旦出现事故也无法界定责任。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大部分是直接翻译自国外的,我们迫切需要的是适合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路况和驾驶习惯等特点的标准和规范。
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除了技术上的进一步完善之外,更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其核心环节是如何通过充换电设施建设和商业环境设计,使消费者轻松实现“便捷充电、日行千里”,减少对于续航能力不强的“距离恐惧”。这就需要调动电池、整车生产、网络服务等产业链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这种新的业态形式必然会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形成新的产业边界。
作为颇具潜力的朝阳产业,电动汽车的发展值得期待,但它的发展过程绝非一路坦途。像人类一切伟大事业一样,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