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现五年之忧 梯级利用难题待解
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而跟随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势,动力电池出货量也呈现大幅拉升趋势。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1.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19.8%。而1-6月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6.67Gwh,占比去年全年的42.5%,与去年上半年2.72Gwh相比,同比增幅达1.45倍。
而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人士担心:废弃的电池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从而抹杀了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初衷?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车企对消费者承诺电池使用寿命和质保大都在10年以内。例如,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生产的第一款纯电动车腾势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腾势所用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保证在充放电4000次以后保存80%的电池容量,电池保修期为6年或15万公里;特斯拉ModelS驱动装置和电池组的保修条款为8年不限里程,只要用户所购买的该汽车尚未超过8年时间,在驱动装置和电池组出现问题后,都可以享受免费保修服务。
然而,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的火热,大约在5年以后就将出现大量换电需求,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池组,如出租车、公交车,需求产生可能将更快。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到17万吨。
面对如此庞大的废置动力电池,企业该如何解决?
目前有如下几种处置方法:第一,重新制造。即替换电池上的损坏零件,重新装配给电动汽车;第二,电池转型。即改变电池的调校(控制发动机的数据),并将其装配给其他静态储能装置;第三,循环利用。即分解提取电池中的贵重金属、化学材料及副产品,在原材料市场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车用电池的生产。
其中最受行业关注的处理方式是对废旧电池的梯次利用,即在这些电池被淘汰后将其利用在储能或者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身上,最后进入回收体系。可以说,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是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另一方面,如果梯次利用得到普及,无疑将极大地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但目前这一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其一,梯次利用需要考虑回收、筛选、重组、安全、拆解成本,梯次利用要保证退役电池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其回收技术难点在于离散整合技术和寿命预测技术。而寿命预测是整个梯次利用产品的技术关键点,如果不知道产品能够使用多久,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质保。
其次,相比电池企业对电池回收的积极探索,各生产厂商更专注于扩充产能,对于电池回收的积极性并不高。
此外,环保对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约束性也越来越强。如果技术不成熟,被动回收企业可能会付出更高的后续成本,这也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要促成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可先行探索统一电池的技术标准,为今后大规模串联组合奠定基础。在此方面,相关部门可以牵头制定参考性标准,引导企业生产标准化动力电池。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主动而为,通过配套的财税政策进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投入和尝试。同时引导电池厂需与整车厂联合,形成完整的回收体系,让动力电池实现其环保“初衷”。